有这么一群小baby,他们一吃母乳就得黄疸,宝妈都不敢给宝宝进行母乳喂养,甚至出现了自责情绪。
其实,宝妈不必怪到自己身上,这是母乳喂养中时常会遇到的情况,学会应对,才是关键。
什么是母乳性黄疸?
喝母乳的宝宝,母乳中的脂肪分解而产生脂肪酸抑制分解胆红素的酸素,造成黄疸的持续,这个现象就叫做母乳性黄疸。
新生儿黄疸发生率约有50%,一般会自动消退。
然而,随着母乳喂养率上升,母乳性黄疸的检出率明显增加。
据统计,母乳性黄疸可占到新生儿黄疸发生率的20%以上,母乳性黄疸一般可持续2~3个月。
遇到这种情况时,小金建议及时带宝宝去医院就医,跟着医生的步骤走最为妥帖。
那母乳性黄疸到底怎样治疗呢?
光疗:蓝光能使血清胆红素下降
对于已经确诊的母乳性黄疸足月儿,如果血清胆红素实在太高,可先通过光疗把峰值降下来。
研究发现,波长425~475nm的蓝光下能使血清胆红素下降。经这种光线照射后,胆红素会被转化并通过尿和胆汁排出体外。
将宝宝置于光箱前应用黑眼罩(纱布裹黑纸)遮盖双目,每小时改变一次体位以增加光照面积,并要注意给小儿补充水分以防脱水。
一般应连续照24小时,或间隔照10小时,歇半天后再继续照,疗程为两到三天。
另外,是否应该减少甚至停止母乳喂养的问题呢?
喂养:母乳喂养应少量多次
虽然停喂母乳后黄疸会明显消退,但母乳为小婴儿最理想的食品,还是不要随便断掉奶,也无需过早采取母乳和配方奶粉混合的喂养方法。
除非血清胆红素的值实在太高,才建议暂停母乳喂养三五天。
不过,小金提醒大家要注意的是,暂停母乳喂养的期间,妈妈应该用吸奶器将母乳吸出,以保持乳汁充分分泌,以便确认是正常的黄疸情况后继续母乳喂养。
一般来说,随着月龄的增长,母乳性黄疸可逐渐消退,对宝宝生长发育都不会带来影响,所以新妈们不必过于担心。
如果停用母乳后黄疸没减轻,或反而加重,应该再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。
如何预防母乳性黄疸?
妈妈在怀孕期间注意饮食卫生,忌酒和辛热之品,不可滥用药物。
为了减少本病的发生,鼓励增加新生儿早期乳汁摄入量,能让新生儿体内热量增多,降低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。
另外,坚持多次少量喂奶原则,增加大便次数,减少肠道对胆红素的吸收,可降低黄疸发生率。
要给予患儿以保暖、增加热量、预防感染等支持疗法,防止加重黄疸。
最后,宝宝出生后,宜密切观察皮肤黄疸情况,以便及时诊断和治疗。
(注:本文部分文字及图片源自网络,如有侵权敬请告知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!)